人生漂泊何所定 此心安处是吾乡

江水滔滔,赤壁依旧。东坡长眠,已逾千载。千年前的东坡之于我,是诗词巨擘,是书画大家,是千古文豪,再一次静下心来重读东坡传,品其词,论其事,知其人,学其意。我对东坡的敬佩起源于他的那篇《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人生感慨,寥寥数语道尽从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人的形象,既有潇洒出尘,也有安静自守;荣耀时没有盛气凌人,艰辛时也不卑躬屈膝,正如他自己所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比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

自然有风雨,人生有得失

苏东坡历经三代皇帝,而且做官做到了皇帝、太后的身边,可以说是官位至尊。但是由于他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不愿曲意逢迎,不玩弄权术,不结交官场小人,他一生时而位置于清要之上,时而放逐于边远之区。特别是由于反对重臣王安石变法,他受到了王安石以及围绕在王安石身边的新进派小人的迫害。他经常无中生有的“被黑”,多次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贬谪、流放、降职、辞官,直至最后在痛苦煎熬中离开人世。尽管苏东坡一生命运多舛,沉浮不定,但是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顺应自然,用平常心去看待所遭遇的一切。

从时代大局看,他改变不了时局,只好顺应时代发展大潮流,不违逆,不抗逆,顺势而为。但他又不向命运低头,在自己的人生小环境中,坚守底线,始终做到不卑躬屈膝,不向命运屈服,恰恰是在艰难困苦中,在磨难煅造中,让他的诗词有了质的飞跃,融合了更多的人文情怀。既然选择入仕为官,无论何时何境都莫忘“对朝廷忠诚、为百姓造福”的初心,历史更迭,使命不变,如今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我们踏上新时代的征程,无论高低起伏还是辗转歧路,都应该不畏其难、不移其志、不改初衷,拿出更强的本领、更优的作风、更好的精神状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走好人生路。

为民谋福祉,莫问路西东

即便苏轼几起几落,多次被贬,他和弟弟苏辙也没辞官归隐,他从未改变自己的初心志向,依然想尽力有所作为,苏轼为官期间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特别是任杭州太守期间政绩突出,深得百姓爱戴,即便在惠州被贬期间没有职权,他还凭他对表兄的影响力竭心尽力出谋划策,一直想用毕生所学为民请命,为百姓谋福祉,他的诗句——“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可以看出他的豪情壮志。所以,即便他多次被贬,即使他险丢性命也是执着无悔,他等着被重新重用的一天,每到一处就随遇而安,入乡随俗,把每一个他乡当故乡,重新积极建造家园,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环境愈加复杂,斗争愈演愈烈,艰难坎坷是常有,我们不能被困难的洪流所击退,而是要逆水行舟迎难而上,当好现代化税收事业的排头兵,将对党忠诚、求真务实的伟大精神融于血脉、刻于骨骼、付于行动,把个人追求融入推动税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奋斗中去,做一名让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青年党员。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东坡年轻时也曾年少轻狂,他“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以天下兴衰为己任,走到百姓中去,成为百姓之友,为他们办实事、谋福利、奔走呼号。前辈典范如斯,后人应当接续传承下来,新时代我们要以纳税人缴费人满意度为己任,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提高涉税涉费诉求解决效率,从一件事“小切口”着手,设身处地为纳税人缴费人谋实招、办实事,推动税费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同时必须清楚的明白,人这一生,当有所为,也有所不为。要严格划分“公与私”“义与利”的界限,时时刻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自省自律,严守依法征税、依法治税的“规矩红线”,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坚持正义和仁义,做到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东坡教给我了如此的处世之道,人生难免低谷,是非有时不辨,但清白者,苍天不负。活好当下,无愧于心,至于是非功过,交由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