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在考核体系中的蔓延与反思

         日前,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对近期查处的3起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引起广泛关注。

其中,山东某县的“千分制”“双千分制”甚至“三千分制”考核体系成为了舆论焦点。这一考核体系的推出,原本是为了激励基层工作,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形式主义的弊端逐渐显现。

考核的初衷是为了使基层工作更具方向性和可比性。但在这种严苛的评分体系下,基层工作人员疲于应对,甚至为了应对上级的各种月度排名、季度通报等要求,专门设立了“表哥”和“表妹”等形式主义职位,负责填写各种指标体系的表格,这些表格成为上级评估基层工作的重要依据。这导致基层工作重心偏离,形式主义滋生。例如,为了应付考核工作,桌椅一放,“群众”一坐,照片一拍,一场理论宣讲就完成,考核分数也到手;甚至为了追求高分,一个月能开好几十场。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考核本身并非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的考核,才是问题的根源。在当前的考核体系中,分数被过度看重,而群众的真实反馈被忽视;这导致基层工作与群众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其次,考核过程缺乏公正性。在“千分制”中,分数主要由上级领导评定,这使得基层工作的评价受领导个人观点影响,而非实际效果;这无疑为形式主义提供了温床,一些基层领导为了在所谓的“千分制”“双千分制”的标准中追求高分,不惜采用各种手段迎合上级,而不是真正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再次,形式主义的考核最终受损的始终是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在应对种种考核的过程中,基层领导逐渐疏离了日常工作核心,减少了与群众面对面沟通的机会。他们将本就有限的工作时间全部投入到“千分制”、“双千分制”乃至“三千分制”的考核评比之中;然而,群众的日常诉求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

形式主义的考核方式本质上是上级考核部门在制定考核标准时脱离实际、基层的结果。这种考核方式非但无法有效激励基层干部,反而可能使其感到失望。因此,如何确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以及如何使考核真正发挥其应有效用,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唯有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视为考核工作的核心标准,方能真正激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创新力,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取得卓越业绩。